close

筷子文化說略

http://book.sina.com.cn 2009年10月15日10:26

有人說中國人“心靈手巧”,特別是中國的手工藝品十分精美,與中國將筷子作為餐具有密切關係。這恐怕不無道理。因為筷子構造極其簡單,用它攝取食物全在於駕禦的技能。小孩子從吃飯開始就學用筷子,他們從實踐中揣摸體會出持筷的奧妙,久而久之,自然得心應手,也使手指技能更為發達。另外,由於筷子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,不少民間文藝作品也以筷子為創作題材,中國不僅有筷子詩、筷子謎語、筷子故事、筷子雜技,而且還有筷子舞。這種舞蹈原是蒙古族歷史久遠的男子獨舞,後來發展為男女集體舞。表演時舞者手持一束束筷子,伴隨樂曲,用力擊打,時而旋轉,時而跪蹲,動作剛勁,節奏強烈,有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。可見筷子也促進了中國其他文化、藝術的發展。也許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,西方國家的人們對中國的筷子越來越發生濃厚的興趣,有些國家近幾年來還掀起「用筷熱」,一些企業、學校和政府有關部門竟建立了專門教人學用筷子的「培訓中心」。

中國筷子的類別很多,據上海收藏筷子的蘭翔先生說,以材質而論,中國筷子主要分為金屬筷、竹木筷、牙骨筷、玉石筷和密塑筷五大類。金屬筷中分銅筷、金筷、銀筷、鐵筷、鋁筷、鈦筷和不銹鋼筷。銅筷歷史最久,金筷最為名貴,鈦筷是金屬筷中的後起之秀。竹木筷中分竹、木兩目,而竹筷中較有名氣的是天竺竹筷、紫竹筷、楠竹筷;木筷中又以紅木筷、華梨筷、楠筷、鐵凝木筷、冬青筷、杜仲筷、棗木筷、烏木筷等較受歡迎。而烏木筷在木質筷中身價最高,冬青筷與烏木筷相比,則顯得較為樸素淡雅,使用者最多。牙骨筷中,除歷來被認為是上等高級餐具的象牙筷和犀角筷外,還有用象骨、駝骨、鹿骨制筷的。玉石筷的最大特點是以色取勝,分白玉筷、粉玉筷、墨玉筷、糖玉筷、黃玉筷、碧玉筷、岫玉筷。現在市場上賣的大多為岫玉筷,以綠松玉石筷較為名貴。密塑筷是筷子家族中最年輕的品類,它色澤乳白,很像象牙筷,製作簡便,物美價廉,便於攜帶,輕巧牢固,流行很快。此外,歷史上也有人以瓷制筷的,但因易斷,難以發展。後世也有玻璃筷,透明晶亮,非常可愛,但易破碎,人們總有不踏實之感。筷子的形狀主要有圓筷、方筷和尖頭筷三種。

在這些不同質地、形狀的筷子品類中,有許多又是觀賞價值較高的工藝品。它們或方圓有致,樣式精巧;或描龍繪鳳,玲瓏剔透;或妝金鋪銀,鮮豔奪目;或精雕鳥蟲,千姿百態;或鏤刻詩文,刀工細膩,均能使人愛不釋手。福建的漆筷、杭州的天竺筷、陝南的冬青筷、北京的牙筷等,無不纖巧秀麗,享譽世界。

使用筷子可以健身前已述及,這裏要講的是筷子家族中有些還具有特殊的保健醫療作用。銀筷可以試出毒物早為我們祖先所運用,現代科學也完全解開了其中之謎。銀在水中不斷釋放出大量銀離子,它能迅速滲入一切細菌的細胞膜,使細菌很快脫水、缺氧而死亡。其殺菌力之強大,令人咋舌。據測定,一份銀粉可殺死一千萬份水中的細菌。實驗表明,野外斷飲用水時,只要將銀筷(器)浸泡在水中攪拌一會,沉澱後即可安全飲用。玉石筷的殺菌去毒作用也極為神奇而明顯。生物物理化學分析表明,許多玉石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,如銅、鈷、鋅、鎂等,用玉石筷子進膳,能經口腔接觸和食物汁浸潤進入人體,調節生理機能,強身祛病。還有一些玉石具有奇妙的物理特性,像金剛石能吸收並積蓄陽光短波,成為理想的「天然紫外光貯器」,如果用金剛石筷進食,它可殺消食物中的菌毒。而另一些玉石,明處吸光,暗處(如送飯菜進入口腔)放光,而當光束對向某穴位時,就像針灸一樣,能產生極佳的治療和強身作用。至於用某些木竹筷可治療疾病更是中醫實踐所證明過的。像用杜仲木制的筷子,性溫味甘,具有很強的補肝腎、壯筋骨、益氣脈、降血壓的作用;棗木筷插在飯中,能隔餐不餿;天竺筷性寒味甘,可清熱去寒、生渴鎮嘔。還有像用名貴珍稀中藥材犀角制的犀角筷,性寒味苦酸堿,其涼血、清熱、解毒的作用相當強大,對治療昏狂、熱譫、斑疹、嘔血、鼻血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。

說到筷子文化,就不能不涉及到刀叉文化。眾所周知,當今世界飲食文化,就食物送到嘴裏的仲介物而言,大致分為以非洲大陸和西亞為主的手拿文化,以歐洲為主的刀、叉、匙文化和以中國為主的筷子文化。這裏且不說手拿文化,僅就筷子和刀叉匙的使用作一簡要比較,就可看出筷子蘊含著強烈的中國文化氣息。

食物原料是選用進食工具的前提,以歐洲為主的西方國家,歷來以漁獵、畜牧、養殖為主,以採集、種植為輔,肉食較多。刀子曾是歐洲社會家長權力的象徵。整塊烤肉由家長用刀子切開分給每個家庭成員享用,這種傳統一直遺存到現在,至今分割燒雞等燒烤大件食品仍是父親的任務。使用刀子和叉、匙,從而確立了按每個人分餐盛盤的現在歐美進餐模式,這是近代才有的事情。中國不同,是以採集、種植為主,以漁獵、畜牧、養殖為輔,素食較多,故用筷子。早在周朝,筷子不僅是進食的工具,而且還被視作為一種禮器,足證它是多麼重要。碗與筷子一樣,都是重要的食器之一。不難想像,用碗盛飯或面類食品,若不用筷子而用刀叉,那可真有幾分雜技表演的滑稽意味了。

東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根本特性是進食工具不同的又一重要原因。西方文化重視個性,講究單一,追求獨享。一餐雖然食用許多不同原料,但多是一個個單獨的烹調,至多是烹調好後再組合在一起。進食時多實行分餐制,加上因怕破壞營養,火候不足,食物塊大而硬,所以用刀叉匙配套工具。中國文化崇尚中庸,講究調和,追求的是整體效果。製作菜肴是將多種材料綜合烹調,牛、羊、豬、雞等肉多是切碎成絲、片、丁、塊,完全可以用筷子自由挾食。即使是像烤乳豬、烤鴨等大件菜,也是由廚師用刀削成片上席食用。至於「德州扒雞」、「蜜汁火雞」等另一類大件菜,也是烤製得十分酥爛,不需要用刀子切割。

可見,中國使用筷子既是中國飲食文明的重要標誌,也是中國文化特色的具體反映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opsticks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